<td id="pimka"></td>

    <ruby id="pimka"><nav id="pimka"></nav></ruby><i id="pimka"><form id="pimka"></form></i>

            1. 管理者說|周文理:讓傳統村落留住鄉愁


                  周文理,1983年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二級調研員。工作13年來,他積極投身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等村鎮建設工作,推進傳統村落調查認定并實施掛牌保護、開展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還通過拍攝紀錄片、建設數字博物館等多種形式,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21年,他所在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周文理(左)與老鄉親切握手


                從“年久失修”到“炊煙再起”  “以用促?!睂崿F“活態傳承”


                   走進福建省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低矮的老宅錯落有致,干凈的青石板路從村頭蜿蜒至村尾。拱橋上,歇腳的游客談笑風生,滿是歲月靜好??删驮趲啄昵?,龍潭村還是人跡罕至的“空心村”,一座座老宅因年久失修,只剩斷壁殘垣。周文理說,如今的龍潭村和以前相比,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周文理:此前我去過龍潭村,那時由于村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不夠完善,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較多,原本1400多人的龍潭村只有200多名老人和兒童留守,很多老宅年久失修,差點整村拆除。2019年初我跟著部領導到龍潭村調研,當時的龍潭村已經與此前破敗不堪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自然環境優美、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錯落有致,還有四平戲、紅曲酒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要是被拆除,就太可惜了。

                   從2017年開始,龍潭村先后實行“老屋認租15年”、創新“雇工購料法”、常住半年以上的“新村民”可以申領居住證等舉措,因地制宜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盤活閑置農房等資源,發展生態農業、文創旅游、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等產業。曾經一度寂寥的“空心村”又見炊煙、恢復人氣。
                   周文理:通過保護利用,當地吸引國內外100多名人才落戶成為“新村民”,300多名村民返鄉,全年到訪的專家、學者、游客達到20多萬人,現在當地百姓、新村民、新鄉賢紛紛叫好,還有很多想去還去不了。村子必須有人生產生活,才是真正成功的保護利用;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以用促?!睂崿F“活態傳承”。201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在龍潭村召開了現場會議,在全國宣傳推廣了龍潭村的成功經驗。

              傳統村落保護不能止步“詩與遠方”  以人為本,構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對傳統村落的熱愛,源于周文理內心深處。他是農村出身,祖輩為農民,在上大學前都在農村,熟知“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的鄉村生活,家鄉的小橋流水、村頭的大槐樹都是他記憶里無法割舍的家鄉印記。也因此,農民的喜怒哀樂,他感同身受。他說,傳統村落保護,不能止步記憶里的“詩與遠方”。
                  周文理:在調研中聽到同行人與老鄉聊天,說這個房子真漂亮啊,一看就有歷史。老鄉馬上就說,你來住住試試,屋里沒廁所,窗戶還小,光線不好、還不透風。村落是村民世代生產生活的場所,要保護,就要以村民、以人為核心,尊重村民的需求、立足村民的發展,如果忽略這個要素,我們的工作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你像我們推行的“廁所革命”、污水治理、農村危房改造等工作,都是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為了讓每一個傳統村落都能留住鄉親、護住鄉土、記住鄉愁。


                   紀錄片《中國傳統建筑的智慧》:房子,人們遮風避雨的家。先民們順應自然,創造出各式各樣適宜居住的民居建筑。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故事,就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樓、開平碉樓、徽派民居、湘西吊腳樓……除了深入鄉村實地調研,周文理還組織團隊通過紀錄片、短視頻,乃至數字博物館等形式講好傳統村落的故事。他說,只有讓廣大公眾充分認識傳統村落,只有當村民對腳下的土地無比眷戀、對生長于斯的文化無比自信,才有民俗淳厚的新風尚、源遠流長的新文化,詩書傳家、厚德重義、富足美滿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周文理:我們組織拍攝的十集紀錄片《中國傳統建筑的智慧》,今年已在央視2套、9套黃金檔播出了3次,收視率為同檔期、同時段最高。每集就是以4~5個傳統建筑居住者、使用者、改造者故事為血肉,詮釋每一類型傳統建筑中所蘊含的生存智慧、工程技術、審美理念和社會倫理。比如傳統民居形制四合院落,就是順應自然的節奏而設計,有親情的溫暖、人倫的秩序,也有對天地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比如閩西南的土樓既能以最小的土地容納盡可能多的人口,又使家族凝聚力得以增強。這些都很大程度上喚起和激發廣大受眾對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好傳統村落的強烈期盼。

              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十周年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今年,是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制度建立十周年。根據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一項調查,我國長江、黃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個省中,具有歷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藝術研究價值的村落,從2004年的9707個減少到2010年的5709個,傳統村落快速消失的狀況令人唏噓。從2012年開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5次傳統村落摸底調查,將6819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實施掛牌保護,52萬棟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3380項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

                  周文理:比如貴州省黔東南的黃崗村,被稱為“侗族建筑博物館”,有風雨橋、鼓樓、百年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還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原生地,擁有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指導當地發揮非遺傳承人傳幫帶作用,組建侗族大歌傳習隊;在建房的高度、色彩、外觀、結構等方面,要求保持傳統風貌和民族特色,在居住功能上實現現代化,通水電氣,有熱水、有廁所。還在村里設立直播助農創客基地、發展特色旅游;在農田里呢,同時種香禾糯米、養魚、養鴨子,形成“稻魚鴨”傳統農耕種養共生體系。

                 

                    今年3月底,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市、區)名單公布,以縣域為單位的傳統村落保護“優等生”開始撐起模范先鋒大旗;7月底,在前五批的基礎上,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調查推薦工作也正式啟動。周文理,也開始從最初跟隨前輩調研、學習的角色,成長為推進這些重大項目的中堅力量。他相信有一天,“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再是一個美麗的愿望,而是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的傳統村落能夠帶給所有中華兒女的精神力量。


              【青春獨白】
                現在很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都愛上了中國傳統文化,很多傳統村落中都有返鄉大學生通過自己的現代化、國際化視野,為建設、宣傳家鄉貢獻青春力量。傳統村落是古老的,她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她也是青春的,在新時代中展現其魅力和風采。我很幸運能在最好的年紀親身參與到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中,這項事業需要代代傳承,讓越來越多人愛上傳統村落那白墻灰瓦、刀耕火種背后農耕文明的血脈鄉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來源|央視新聞
              亚洲午夜理论无码电影_9久9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_强奷漂亮的女邻居中文字幕_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