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用數字博物館留住老百姓的鄉愁“記憶”
4月27日,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福州開幕。峰會期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就“數字博物館如何留住老百姓的鄉愁‘記憶’”主題做相關分享。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接受人民網專訪(人民網 葉青卿攝)
以下為專訪的文字內容:
問:我們了解到,這幾年來,我們一直在建設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
王凱:我們過去看到的博物館都是實景,比如,去故宮看故宮博物館。我們所謂的數字博物館,就是在線上通過虛擬空間看到一些實物,包括生活的場景,這就是數字博物館。目前,我國經過幾批的遴選,已經有了8000 多個傳統村落?,F在,錄入到數字博物館的傳統村落已經有近1000 個。
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村落館界面
問:我們是如何通過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村落的魅力?又是如何講好中國傳統村落的故事?
王凱:要讓我們的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而這個鄉愁的很大一塊就是我們的村莊。中國有幾十萬個村莊,這些村莊里面有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最優秀的部分。因為我們國家是農耕文明,而農耕文明產生于村落,所以村莊里有很優秀的建筑,有不同民族的特色,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東西都需要長期留存下去。
村民日常生活——福建省連城縣培田村
問:數字博物館除了向對外宣傳展示之外,其實也傳承和守護了老百姓的鄉愁記憶,在這方面我們是怎么做的?
王凱:要把鄉愁記憶留存下去,需要一些手段。過去傳統的手法是畫畫、拍照,有了新的技術手段后,可以通過無人機、三維掃描的手段把整個村子記錄下來。所以,在數字博物館里,我們看到的每個村莊都是鮮活的,除了有房子、有田埂、有山之外,還有民俗活動,有老百姓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用到的全景拍攝和三維掃描技術,不僅能記錄村莊的風貌和形態,還可以進入到每一棟房子里,記錄老百姓完整的生活。留下數字化的影像等數據,是數字博物館和一般博物館根本性的不同,因為這是長期穩定留存的歷史文化信息。
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全景展示——云南省滄源縣翁丁村
問:數字化的世界存在著無限可能嗎?數字化的博物館會給受眾帶來什么樣的體驗?
王凱:一方面,能夠從數字博物館里,看到完全風格不同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即足不出戶游遍全球。比如,通過數字博物館,公眾就能看到新疆,看到西藏,看到內蒙,看到東北,這是全景式展現歷史文化的好機會。
另一方面,數字博物館里面很多細節是有關老百姓的,比如山西的舞龍,湖北的劃龍舟等等,這些生活性的場景也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來呈現,這其實就是“活化”的博物館。
特色民俗表演“英雄舞鼓”——甘肅省青城縣城河村